戏曲文化

  清康熙年间,“花鼓灯”随赣南和闽西的移民传入赣中一带,同治至光绪年间,与新余戏剧灯彩及传之当地的江浙小曲相合,演变为新余花鼓戏。新余花鼓戏音乐以小调杂调为主,骨干音是6,1,2,作为大调的本调(骨干音是5,1,2)的介入,剧种音乐有了发展。新余民间花鼓班所唱曲调有“哀音调”、“十调扫坟”、“十杯酒”、“补背裕”、“三伢子锄棉花调”、“卖布调”、“盘广货调”等二百余首。主调为“哀音调”(即新余调),有单曲,也有多曲联唱形式,腔体较原始,字多腔少的曲目较多,音乐伴奏单调无华,不用锣鼓,只有上下两把胡琴,正弦与汉弦结合,其调不喧,演唱效果柔美多情。

方言文化

  新余市城区及渝水区各乡镇从外省外县迁来的人口颇多。该地人口与外来人口在长期共同生活、交往中,语言互相渗透,亦与邻县语言互相影响,逐渐形成新余方言。新余方言是赣语的一支,具有赣语的一些共同特点而又多赣中地方色彩,亦有其自身的特色。就语音来说,古全浊塞音、塞擦音,不论平仄都读送气清音。